前不久在圣地亚哥大学的音乐厅听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的主打节目是琵琶演奏家吴蛮演奏的琵琶协奏曲《五季》(five seasons),这首乐曲是圣地亚哥大学教授梁雷(Lei Liang)所作。

吴蛮演奏完毕,音乐厅里掌声响起。我认真倾听那掌声的质量,有点像巴不得快点结束,而又对演员表达尊重的情绪。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用尽全身力量拍手,并且不时欢呼几声。坐在旁边的一对年轻夫妇好像受了感染,也站起来拍手,男的那位边拍边嘣出几句话,我听的清清楚楚:“什么音乐啊,幼儿听了要吓哭,老人听了要便秘!”我转过头向他笑了笑,加了一句:“成年人听了可能会怀疑音乐的意义。”是的,我虽然喜欢吴蛮,但对那近20分钟的乐曲早已难于忍受了,我那样卖劲地鼓掌,是希望大分贝的掌声能使吴蛮返场再弹一曲。我听过吴蛮的音乐会不下10场,对她的习惯已经了解:每次返场,必弹《三六》。我是想拼命拍手把那首真正的琵琶音乐拍出来,清除刚才灌进耳朵的那些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

果不其然,吴蛮退场后,又在掌声中出来了。她笑容满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献上那首她和观众们都如此喜爱的,欢愉流畅,幽默智慧,人性满满的琵琶名曲。

我把听到的两首乐曲都放在这里,让读者品评。那首《五季》全长17.25分钟,我相信不会有人把它听完,《三六》2.25分。


1. 《五季》梁雷曲,吴蛮演奏


2. 《三六》中国古曲,吴蛮演奏



琵琶是件高雅优美,表现力丰富的乐器,然而在《五季》中,传统琵琶的那些表现全然不见,塞满了各种特殊的噪音表现技法,如抠弦,敲面板,刮品条,这些都还不够,演奏者忽然又从座椅下掏出一把梳子来飞快地刮弦,发出那不知如何形容的噪声。本人绞尽脑汁,实在想不出作者想要给观众带来点什么享受,或者要表现他的什么深刻思考。

我因《五季》对琵琶的侮辱耿耿于怀,最近请教了AI,想请它帮助解释一下听到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当然,AI不是无中生有的角色,它只能把那些能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和整理。毫无疑问,这些资料绝大部分也主要来源于梁教授自己的解释和评论,否则有谁会知道这个莫名其妙的“五季”是我们所熟悉的四季多了一个“长夏”?而且我浏览过梁教授在YouTube 中发表的那些《五季》,《六季》(和海洋生物学家合作,用乐器去表现鲸鱼跳出水面发出的声音,等等)的视频,没有一个人在评论区留过言(也即没有人对作者那些自认为优美的创造灵感和深邃的创造思想感兴趣)。听了梁教授的作品,读了AI的解释,你会认为这些现代作曲家到底是在创造音乐的新境界,还是江郎才尽了?

---- AI 对《五季》的解释 ----

“梁雷的《五季》是一部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的音乐作品,旨在唤起一系列的思想和情感,其灵感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思想以及与自然的联系。

《五季》试图传达以下几个关键信息:

以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历史和音乐传统:它颂扬了琵琶的丰富传承和创新技法,展现了现存大师们所传承的细致入微的音韵艺术。

对自然循环和元素的反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源自中国古代关于四季的思想,其中包括连接夏季和秋季的第五季(“长夏”)的概念。它在音乐上模拟了与季节相关的自然元素,例如:

初春的冰雪融化
溪水汇聚成河
夏日的蝉鸣
秋日的落叶

可能与最初的起源相呼应,象征着季节的循环。

超越与更新:音乐试图超越基于音高和噪音的声音领域之间的界限,重新诠释琵琶的表现力,赋予其新的生命。

个人和文化根植的身份印记:梁雷通过音乐表达了他作为美籍华裔作曲家的身份,并汲取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

音乐唤起意象和情感的表现力:梁雷运用拨弦、弹弦和打击乐等音乐元素,描绘出与季节相关的生动声音意象。评论家们强调了这首作品的情感性和戏剧性,以及它营造出的浩瀚和永恒之感。

从本质上讲,《五季》是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古典技术的创新融合,对自然、传统和个人身份进行了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探索。“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