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话是中国南方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的一种,这种观点应该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近突然想起了几十年前对普通话和贵阳话发音的一些思考,觉得有点意思。
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教我们一些浅显的汉语音韵学知识,也就是汉语四声声调。现代普通话四声为阴平(阴),阳平(阳),上声(上,发第三声, 不是第四声),去声(去)。
老师为了帮助我们记住普通话四声的规律,编了一段顺口溜,其中每一句的声调都符合“阴阳上去”的排列顺序,我还记得前面部分,如下:
阴阳上去,
非常好记,
中国解放,
生活改善,
修条马路,
通达抚顺,
。。。
那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把这段顺口溜认真读一读,按照“阴阳上去”的规则,加上你自己的句子。回到家,把这顺口溜和自己加出的句子一遍一遍读,用普通话读,又用贵阳话读,
发现在两种话的发音之间有点规律,做了很多例子,感觉那种规律性还很强。第二天,把这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是上海人,认为是有点意思,在课堂上提了一下,但没有更深入的讨论。
我想如果他是贵阳人,情况可能会不一样。几十年来,那点发现还一直隐隐地记在心里。我当时的发现如下。
1. 普通话的阴平和贵阳话的阴平是一样的。
2. 普通话的阳平在贵阳话里是上声。
3. 普通话的上声是贵阳话里是去声。
4. 普通话的去声是贵阳话里是上声。
5. 贵阳话几乎不用阳平。
所以,一个讲普通话的人,只要把阳平念成上声,上声念成去声,去声念成上声,保持阴平声调不变,他在声调上就是在说贵阳话。当然贵阳话还有其他特征,最主要的是贵阳话没有卷舌音,
汉语拼音中zh,ch,sh,和z,c,s相同,r发音不卷舌,上声向上挑起不明显,等。
下面以例说明上述的声调的转换。
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按照上面的转换方法,用普通话念以下这首不知所云的诗,它就是贵阳话发音的《夜雨寄北》。
君稳归期伟又期,
巴山也玉丈秋耻。
何(上声)当拱溅西窗阻,
却(上声)话(上声)巴山野玉驶。
又一例,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哕壑史料,
旺史知多绍。
笑篓左野有东风,
股果补堪毁受酩哕中。
雕揽予企颖有宰,
制使朱眼丐。
吻君能(上声)又记多丑,
卡史已江春税想东柳。
上面的转换中,只用了声调的转换,即“阳平念成上声,上声念成去声,去声念成上声,保持阴平声调不变”,没有包含舌尖动作的转换,即“zh,ch,sh,和z,c,s相同,r发音不卷舌”,
及其他转换,主要想说明少年时对声调的转换的那个猜想是有点道理的。真正全面的转换还应该包含舌尖动作的转换及其他一些因素才算完整。上面的例子中,有些字在普通话中没有上声,
如“何”,“却”,“话”,“能”,只能在括号中标注“上声”。
我不是语言学家,想在网上查到更多更理论化的文献。很失望,没有查到如当初所总结出的那几条声调的转换规律。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望知者赐教。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