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离开后,人们会感到这个世界少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刘德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4月11日是他去世5年的日子,听他的《天鹅》,怀念他。
刘德海年轻时候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演奏和教学上。进入中老年后,他用作曲和演奏自己的作品来为自己作传记,思考和情感的传记。刘德海把自己1985年左右创作的四部作品,《天鹅》,《秦俑》,《老童》和《春蚕》并称为他的《人生篇》。
认真聆听这几部作品,你会透过罩在他身上的光环,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大师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你会从中得到某些共鸣,你会觉得和他离得近了。
《天鹅》不光是自然形态的描述,更在于表现大师的心理追求和品性渴望。这部作品的创作已超出了传统的中国民乐的作曲方式,在和声,调性,旋律呈现的创作上使用了不少西洋音乐的技巧,大量复杂的泛音的使用增加了旋律的抽象性。
现代的作曲理念加上使用在琵琶上可以使用的任何技巧,成功地描述那种高洁,典雅,又洒脱,自在的情趣和追求。大师的演奏也独具一格,不拘泥于任何既定的节奏限制,很多时候是略带散板节奏(Senza Misura)的,这样更真实地表现了天鹅的那种自在感。我看过
另一位琵琶大家吴玉霞演奏的《天鹅》,那是经一位德国人改编成为管弦乐伴奏的琵琶独奏,味道就全变了。
管弦乐的伴奏就像一座笼子,把天鹅关在其中,失去了它随心愿往的自由。而且在那部管弦乐伴奏的琵琶独奏中,琵琶很多细微的,画龙点睛的表达手法,如高把位泛音,抠弦,指尖打弦,都被忽略了。
刘德海的《天鹅》应该是一首用单一琵琶来表现的作品,加上管弦乐伴奏只可能是画蛇添足,破坏了应有的意境。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
(2025年4月)